2023年10月,家乡亭湖区大星村领导委托我牵头,负责《大星村志》的编纂工作。经全村上下和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今年5月,这一家乡的首部志顺利出版发行了。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星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欣慰,更为家乡的沧桑巨变及父老乡亲奋发图强、携手共进的精神所振奋和感动。
从出生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家乡,高中毕业后还有幸在村里锻炼过一段时间,即使后来到市区工作,依然居住在这可亲可爱的衣胞之地。对这里的一庄一舍、一草一木,我了然于心;这里勤劳敦厚、淳朴自然的民风,给我为人做事以深深的影响。
大星村地处盐城市区的核心区域,闻名遐迩的新四军纪念馆就坐落在村里的中心地带。从我记事起,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祖辈、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粮、植棉、养猪、上河工……用辛劳的汗水,一年四季浇灌着自己美丽的家园。
1956年2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我的家乡始得“大星”之名;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改称大星大队;1983年10月盐城市城区城郊农村体制改革时,大星大队改称大星村。
喜鹊登枝,燕子绕梁,曾是家乡常见的生活场景。人们沿河沿路居住,一户一宅,菜园果园置于房前屋后,鸡鸭爱犬放养其中。日月朝夕,鸡鸣犬吠,生机盎然;放工或下班回家,老少团聚,其乐融融。
多年来,我的家乡不仅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且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自己动手办起了小学,即后来的大星小学(中新小学);以后又陆续办起了幼儿园等学前机构。这里还是市政府最早规划的“大专院校、科研用地”,盐城师范学院、盐城技师学院、盐城文港路初级中学等教育资源均布局于此,也增添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
如今我的家乡已是名副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毗邻的高铁客运枢纽与国际机场、宽阔的高等级公路、幽静的林荫小道、错落有致的住宅小区、优质配套的生活服务,无不透露出现代城市的气息。这里有铁军广场、创世纪广场、盐城湿地公园、黄海湿地博物馆,通榆河和范公路沿线的绿色生态廊道等休闲文化场所,还有建军路、文港路等网红路,朝阳河、跃进河等景观河。我每晚休闲散步时,总能在这里遇到邻居、熟人,时间宽裕时还能聊上一阵子,或与他们同行一段路,甚是惬意。
每当置身于村里“旧貌变新颜”的环境时,过去这里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仍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这里曾有大新河、小新河、反修河、生产沟,有灌溉渠、中心路、北新河桥、李家渡船口,有纪家庄、陈家墩、王家墩,有集体猪场和水产养殖场,周边还有打靶场、老虎桥、响水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当是麦浪滚、菜花黄,棉花绿、稻花香,片片农田成方成块、条条堆堤树木成行,夜间蛙声一片、白天鸟儿飞翔……
我们曾在生产队的场头上观看露天电影,聚集在居民点南端的桥面上乘凉、谈天说地,与伙伴们一起在家门口的小新河里游泳戏水,在结冰的河上溜冰打闹。春节乘渡船过大新河到姨母家做客,暑假只身一人去姑母家小住游玩;外公用自己张网捕来的鱼虾犒劳我们,母亲用那布满裂口的双手操持全家一日三餐;年迈的祖母拄着拐杖顶风冒雨出门“接生”,从事搬运的父亲晚上回家诉说白天城里发生的事情。夏天,治虫的人们冒着高温打药喷雾,汗流浃背;冬天,男女老少齐上阵,平田整地,开河治水,人山人海,热气腾腾,硬是靠手挖肩挑换来旱涝保收、五谷丰登……这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我的家乡已一去不复返,但父老乡亲们昼夜奋战的精神永驻我的心间。
(来源:盐阜大众报,作者:赵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