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阅读辅助
当前位置:首页
>金秋悦读>文苑

诗 人 虞 受 言

发布日期:2025-05-07 15:56 浏览次数: 字体:[ ]

虞受言先生,是书法家、篆刻家,在我心里,他更是一位诗人。

日前,应邀参加市文联、印社、书协等单位举办的“劲草不凋——虞受言先生书法篆刻作品研讨会”。其人其事,令人追怀不已。

虞受言先生(1904—1992),名山,又名虞虞山,字受言,别号顽铁、健闲,晚号劲草。虞受言先生早年师从滨海举人庞友兰、江南名士高燮等,博闻强志,才华过人。抗战时,曾参加义勇军,兵败入俄,辗转归国,自号天外归戎。盐城历史上著名文化社团“绮社”,即缘自虞先生。民国二十二年(1933)春三月,虞先生自西伯利亚归,黎纯甫家中设宴,邀几位文人为之接风洗尘。席间,虞老谈及北方抗倭事,慷慨涕下,座中无不沉痛悲愤,深以为“大丈夫生不能执兵戈解除国难”,亦当“探究文史,发为歌诗,以张皇民气,垂警于将来也”,当即倡议创办“绮社”,以效明代张溥复社之旨。慷慨报国、沉郁顿挫,是虞受言先生诗词的主题风骨。其《木兰花慢•书愤,时倭祸方殷》:正漫天风雨,浑不辨,晓鸡声。恁壮岁易徂,韶颜难驻,大陆将沉。悲横。高歌斫地,念兴亡、犹是匹夫心。安得三千强弩,为君射取潮平。曾经。飞雪压冠缨。慷慨赴边庭。看束发挥戈,能轻性命,岂重勋名。图形。凌烟何在,隔千年、惟见劫灰深。一晌晚晴劝我,柳边听啭新莺。

这种忧国忧民的文人襟抱,虞老一生“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直到晚年,矢志不渝。1991年,苏北水灾,虞老写下组诗《伤潦》五律七首,一经《湖海诗词》刊发,传遍骚坛。“横流何泛滥,千里失平原”“斯民犹未谧,志士每怀恫”“我歌声激楚,直欲荡蛟宫”,句句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虞老生前与我周师猛藏(梦庄)先生感情甚笃,时有诗词唱和。如猛藏师《金缕曲•题天外归戎剑游图》:“万里天风起。睇高空、苍然长啸,唏嘘灵气。大帽深衣携短剑,洒洒寒光秋水。饮热血、花斑犹紫。羞作侯门弹铗客,揭沧波、欲试屠龙技。”虞老和作《金缕曲•和梦庄题余<剑游图>》:“斗室吟声起。恁乾坤、苍苍莽莽,未销兵气。自笑昂藏身七尺,空有豪情如水。枕剑匣、宵光凝紫。踏遍龙沙千万里,却递来、虚负平生技。”猛藏师名著《海红词》,系生前亲自精选而成,仅录自己词作约百首,可谓惜墨如金、字字珠玑,却附录虞受言先生诗词五六首之多,可见同声同气的精神契合。

我拜识虞老,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其时,在盐城县政协主席、诗人宋金城暨猛藏先生等前辈倡导下,正复建湖海艺文社(诗画社)。那个百废待兴、春风化雨的美好岁月,艺文社旗帜下团结了一批历尽沧桑的文坛耆宿,他们风骨凛凛、儒雅卓尔,虞老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是杰出的诗书印“通才”。当时,我是刚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语文教师,有幸追随诸老亲历了那段盐城文化界的辉煌时期。

也是起于这段时间,我师从宋金城先生学诗学剑,后宋师推荐我向周师学词。诸老对我的悉心教导、培养,毕生铭记于心!当时,周师、宋师和周乃成、严锋及虞老等前辈有个雅好,过一段时间就小聚茶社品茗吃早点,我就跟着老师们蹭吃蹭喝。记得一次席间,虞老将周邦彦的长调《兰陵王》(131字),一字不漏清吟下来,神态悠然沉浸,极富感染力。其时,虞老已经80多岁高龄,记忆力如此之好。诸老劫后余生,豁达开朗,见面往往谈笑风生,雅且有趣。一次虞说,自己是“无齿之徒”“好石之流”,前谓其“老掉牙了”,后谓其钟情石刻,引得满座扺掌。诸老开怀率真之态,仿佛昨日。依稀后来虞老还自制“无齿之徒”“好石之流”两枚闲章。

虞老一生,可谓颠沛流离,直到晚年才回盐安居,满腹经纶却布素终老。我想,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身傲骨与从容淡泊?是其深厚的濡染入骨的学养。《论语》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深以为然。印象中,他一根拐杖,须髯萧萧,不论何时,都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古雅风度。

虞老曾自书绝句一首赠我:无缘得遇白猿公,苦向红尘化转蓬。何日此身真属我,便携长剑访崆峒。落款云:“此余自题剑游图绝句之一,五十八年前作,今书赠于斌女士留念。辛未(1991)秋八八老人劲草虞山。”该作四句,句句腾挪,曲尽己意,挥洒淋漓,其胸襟其功力可见一斑。这幅字,我一直悬挂于陋室,每每细看,前辈风范与深切关爱,如春风拂面。

虞老晚年定居盐城后,特别注重指导、培养年轻后生。那天研讨会上,许多与我同辈者,忆及虞老当年对他们的悉心指教,无不感恩敬仰。“比似郭驼惭不逮,聊将心血灌新枝”——我相信,虞老所付心血,必定化作春泥更护花,在盐城文坛接力传承。

来源:《盐阜大众报》,作者:徐于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