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天公作美,晴空澄净,暖阳倾洒,驱散了春寒余韵。这宜人天气,恰似上天赐予的契机,促使我奔赴百公里外的东台时堰,探寻吴为山先生雕塑艺术苑,揭开这位艺术大匠成长历程与独特艺术风格背后的神秘面纱。
车子驶离盐城市区,喧嚣渐远,水乡独有的温婉宁静扑面而来。广袤田野似大自然铺开的画卷,金黄油菜花与嫩绿麦苗交织,微风拂过,花浪麦波起伏。远处,河流蜿蜒如带,穿梭绿野平畴,串起星罗棋布的水乡村落。
车子沿着盐靖高速前行,途经兴化戴南后,缓缓驶入东台时堰境内。此刻,沿途风光愈发显得开阔而旖旎,恰似一幅青绿长卷在眼前渐次打开。道路两旁,树木已悄悄绽出鲜嫩的新绿,枝头之上,鸟巢高高悬挂,为这蓬勃的春景添了几分灵动的野趣。
随着车子缓缓驶入时堰镇,一股古朴醇厚的韵味扑面而来。古桥静立,仿佛在诉说往昔盐运的繁华;街巷两侧白墙黑瓦错落有致,似是承载着千年的记忆,在时光的流转中,执着地追怀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街上行人步伐不紧不慢,神色平和而满足,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到访者不由沉醉在这份悠然之中。
继续前行,来到时堰镇三时村村口。村口河水清澈,阳光洒下,波光粼粼。小船静泊岸边,随波轻摆,为宁静画面添了几分灵动。村里屋舍相连,小巷静谧幽深,墙壁藤蔓新绿,小花从缝隙探出头来。巷子里,孩子嬉笑追逐,老人围坐谈天,鸡鸣犬吠交织成和谐田园乐章。这里宛如被岁月遗忘的角落,透着与世无争的悠然。
在村子尽头,吴为山先生雕塑艺术苑静静伫立,宛如一颗明珠。艺术苑外观简约大气,白墙黛瓦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水乡的温婉雅致,与周围风光浑然一体。苑周围两面环水,河水似灵动碧带,环绕着这座艺术殿堂,微风吹过,水面涟漪层层。
走进艺术苑,吴为山先生的雕塑作品虽大多移至南京博物院,但这里依旧弥漫着浓厚艺术气息。屋内陈列的创作介绍和生平事迹,让观者得以了解吴为山先生的成长轨迹。园内建筑布局精巧,凉亭依河而建,凭栏而坐,微风裹挟着花香与泥土芬芳拂面而来。亭中桌椅整齐,似在静静等待懂它的人前来小憩、品味艺术韵味。
在这片土地上,我探寻吴为山先生的艺术源起。东台时堰,田野广袤、河流澄澈、树木葱郁,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如诗画卷。大自然是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他自幼在此成长,一草一木都深深融入他的灵魂,化作其雕塑作品中灵动的线条、诗意的神韵。他凭借精湛技艺赋予泥土、石头鲜活生命力,其作品不仅是对雕塑对象入木三分的艺术诠释,更是对家乡自然深沉热爱的真情告白,实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淳朴民风是滋养吴为山先生艺术的肥沃土壤。抵达村口,我向一位乡亲问询雕塑艺术苑的所在,他脸上的笑容,眼中的关切,耐心细致的指引,无一不让我真切感受到水乡人骨子里的善良。在这片向水而生的土地上,人们秉持着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邻里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在这样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年少的吴为山深受熏陶,这份温情融入他的血脉,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注入浓厚的人文关怀。他的作品不遗余力地传递美好情感,细致入微地刻画人间温情,这些皆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吴为山先生的家教家风,是他艺术成长的坚实根基。他出身书香门第,嫡亲伯祖父高二适是著名书法家,父亲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且擅长诗词。他自幼浸润在书法与诗词的文化海洋,父亲的教育如春风化雨,为他奠定深厚文化底蕴,培育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核心精神。从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智慧哲思,到雷锋的无私奉献、焦裕禄的艰苦奋斗,他以雕塑为笔,将古今精神凝聚于作品之中。他的雕塑作品承载着厚重的中国精神,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气派,紧随时代,是对爱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的深刻演绎。人们透过这些雕塑,能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爱国情怀的磅礴力量。
短暂停留后,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踏上归程。东台时堰,以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杰出艺术家。吴为山先生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是自然、人文与家学的完美融合,是对自然、家乡和祖国深沉热爱的艺术表达。而我,也满怀着这份对艺术的热忱挚爱与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在艺术探索的征程中笃定前行。
(来源:《盐阜大众报》,作者:张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