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综合动态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展示13】
退休不褪色•最美守树人
——宿迁市退休干部张用宪同志简要事迹

发布日期:2025-01-15 10:36 浏览次数: 字体:[ ]

张用宪,1938年4月出生,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建设祖国伟大事业的浪潮中,从东北的小兴安岭到西南的玉龙雪山再到宿迁嶂山林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的山川湖泊,青春融于茫茫林海,中年回到家乡宿迁,长期从事林业工作。退休后,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退休不褪色,主动担起“播绿护绿”的重任,为家乡的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江苏省“最美志愿者”“最美老干部志愿者”、宿迁市“优秀共产党员”“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志填科研空白

作为林业专家,张用宪矢志不渝、初心不改,致力于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他著有的《黄河故道漆树引种试验》《元宝枫开发利用成果推广》等研究课题在业内取得广泛影响,论文被省级以上专著、杂志和市县史志录用22篇,科技文库选用6篇,先后荣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等20余个荣誉称号。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耄耋老者,张用宪一直坚定地走在护绿的道路上,从未改变过。张用宪说,他对树木“着了迷”,尤其看到稀有的树木,就想研究研究,即使在退休后,常常不畏路途艰险,带上干粮,一个人背着水壶和相机,发掘和研究宿迁大地上的每一株有价值的古树名木。张用宪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骑坏4辆自行车,行程5万多公里,走访调研古树名木4273株,隶属29科44属48种2变种,编纂《宿迁市木本植物志》,并绘制出古树名木分布图,填补了宿迁市这一领域的空白。

退而不休、积极担当,忠守古树名木

宿迁市项王故里景区每天游客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有一个景点是大家必去的“打卡”地,那就是江苏省古树名木树龄之最、全国百株古树名木之一——项王手植槐。鲜有人知,这株古槐曾经受到锈色粒肩天牛吞噬,奄奄一息,张用宪主动请缨,到北京、南京找林业专家商讨,修改完善了十几稿,最终确定了一套抢救复壮方案。他坚持每天去现场查看救治,古老的槐树在细心“治疗”下,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2018年8月,张用宪参观瞻仰淮安周总理故居,由于职业习惯,他发现周恩来故居内有一株百年古树观音柳,水泥石头固体,铁箍镶入树干,危及生命。回到宿迁后,张用宪立即撰写《关于迅速给周恩来故居内古树观音柳“松绑”“减负”复壮的建议》。淮安市政府高度重视,请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汤庚国等5位专家对张用宪提出的救治方案进行研讨、磋商。在救治期间,张用宪到现场指导,让观音柳终于复苏、回春,枝叶繁茂。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泗阳县来安的银杏、泗洪县上塘的枣树、宿豫区新庄镇池杉林、顺河街道栾树、原丁嘴镇的榔榆、宿城区前庵的皂角、中山路悬铃木、新盛街椿树、三棵树街道柘树、湖滨新区皂河龙王庙行宫古树群……这些古树名木如今能枝繁叶茂,都凝结着张用宪精心呵护的汗水和心血。

发挥余热、不辞辛劳,倾情奉献社会

在守护古树的同时,他还坚持在产业富农、科技普及、关心下一代等方面积极发挥余热。在社区党组织的支持下,成立了张用宪工作室和志愿团队,免费解答园林绿化、绿植养护相关问题,到周边的古树群中“把脉开方”,保护古树更好的生长。积极响应宿迁市“银发先锋进小区”“银青牵手”等行动号召,到社区和学校为党员群众和学生进行公益宣讲,使爱国奉献、保护树木、爱护环境等理念深入人心。

“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张用宪志愿团队的成员这样评价他。从张用宪行程安排就可见一斑:应来龙镇邀请,现场指导山楂树种植技巧以及防虫防寒知识,助力当地山楂树产业发展;应宿迁市自然资源局邀请参加杨树发展问题研讨会;牵头组织老科协林果分会科技人员,深入各个基地开展集体培训、现场指导苗木修剪、管理等技术问题;在张用宪工作室随时无偿接受大家关于园林绿化咨询等等。作为宿豫区“五老”宣讲团成员,张用宪多年来进社区、校园宣讲500场次以上,为教育引导下一代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回首过往,张用宪一直为宿迁天更蓝、水更绿、民更乐辛勤奔波、绵绵用力。“一株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作为一名退休的林业工作者,我更清楚保护好这些‘绿色文物’的意义。虽然我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党员’二字永远不老,守护蓝天绿水的使命不能忘记!”张用宪深情地说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