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倾尽所有,用大爱托举明天的太阳;他散发微芒,用萤火之光点亮爱的燎原之势;他家徒四壁,社会的褒奖是最豪华的“装修”。无锡市堰桥中学退休教师、中国好人、全国老有所为楷模、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俞斌坚守教书育人初心,30年奔忙在深山助学路上,用他的“爱心长跑”圆梦贫困学子的求学路,被誉为贫困学子的“救星”“爱心使者”,是失学儿童“最亲爱的爷爷”。
栉风沐雨,不忘初心。俞斌的“爱心长跑”始于1994年3月,“希望工程”宣传画上失学女孩对学习充满渴望与期盼的“大眼睛”深深地震撼了他。“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困、弟妹多,差点上不了学,是在学校的帮助下才圆了求学梦,所以我更能体会这些孩子渴望上学的心情。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让他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俞斌立即填写了结对援助志愿表,加入“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与贵州省开阳县立京小学失学半年多的刘章武结成了“对子”。当时月工资只有300多元的他,第一次就汇出了400元助学款,从此开启了捐资助学的漫漫征程。有人说,俞斌不是在捐资助学就是在捐资助学的路上。30年来,他三进新疆、四赴西藏、九下陕川、十上云贵,近200次走进鄂豫皖大别山,足迹跑遍全国所有省市的180多所学校,奔赴的行程相当于绕赤道12圈。30年来,他倾尽所能帮扶贫困地区的学子,生活上节衣缩食,“吃只要饱着肚子,穿只要暖着身子”,到现在还住在当年学校分配的只有几十平的家中。但是,他结对资助的贫困学子达1300余名,捐赠衣物上百吨、爱心包裹1047个,个人资助累计44万余元,影响带动无锡、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不计其数,受益人数达6万余人。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2006年开始,俞斌不仅通过捐资助学让一个个濒临失学的贫困孩子重返校园,还利用周末办起了“双休日爱心午(晚)餐”,帮助留守儿童、失依儿童、随迁儿童改善生活,融入城市。截至目前,先后有2000多人次孩子享受到了爱心午(晚)餐。俞斌还把爱心餐送到全国各地大山深处,在给孩子们加强身体营养的同时,教育他们做人做事,输送丰富的精神滋养。2015年10月22日,以俞斌名字命名的“公益助学俞斌爱心工作室”在无锡堰桥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以“中国好人”命名的爱心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志愿团队+专业服务机构”的形式,俞斌携手无锡市红十字会、有关慈善(基金)会、街道志愿服务团队等,以专业化的项目运作推动街道爱心助学队伍的建立、培育和壮大,仅堰桥街道机关党员干部就有143人参加了结对助学,“两新”企业党组织新宏泰公司投入5000万成立爱心基金用于助学帮困。9年来,俞斌除了忙于助学,还以《用爱托起希望的太阳——“中国好人”俞斌助学路上的故事》为题,每年开展公益宣讲30余场。在他的感召下,无锡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学校、企业数十次深入贫困山区助学,共捐建爱心书屋20个,援助爱心旗杆53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80余万元,各类物资更是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区,他用点点滴滴的付出汇聚民间公益的巨大力量。
爱心接力,众行致远。在俞斌的结对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黄文秀。从大二开始,黄文秀就接受着俞斌团队的资助。硕士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担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在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的同时,也将俞斌的爱心助学版图在这里点亮。2019年,得知黄文秀遭遇山洪因公殉职的消息后,俞斌唏嘘不已:“文秀生前给工作室推荐过3名贫困孩子,当时因为表格上少了照片和公章,没有结对成功。”为了完成黄文秀的遗愿,74岁的俞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百色的寻访之路。在黄文秀家人的帮助下,俞斌顺利找到了那3个孩子,办成了结对手续。如今,广西百色已经有90多个参与结对的孩子,俞斌每年都会去看望他们。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俞斌积极响应,带领公益团队先后赴广西百色、晋冀太行山、安徽大别山等地,组织开展“大爱善行 助学扶贫”“脱贫攻坚年 决战大凉山”等助学纾困公益活动,惠及学生3000余人。俞斌的助学之路,从扶贫助学到“志智”双扶,从一个人的执着变成一群人的接力,不断汇聚起小善大爱的磅礴力量。
2016年,以俞斌事迹为原型的大型原创锡剧《好人俞亦斌》在全国公演巡演120余场次;2020年,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百妮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和俞斌爱心工作室之间的故事为原型的大型原创锡剧《追梦路上》在全省公演巡演70场;2021年央视《奔跑中国》专访俞斌,好人俞斌的事迹广为流传。
行事贵有恒,长久自芬芳。俞斌悄然写下这样一句话:“生命不息,助学不止,通往深山的路,我会一直走下去。”而今,已78岁高龄的他,仍旧脚步不辍,穿梭在大山之间点亮贫困学子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