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一座向上的城市,总有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禀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厚植红色基因的盐阜大地上,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体力行,接续奋斗。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身边的党史人物、党史故事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作用巨大、意义非凡。今天起,《盐阜大众报》分上、中、下三期刊发长篇人物通讯,讲述有着7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沙金茂的故事,敬请网友关注。
他是革命烈士后代。
他面容清癯、满头银发,虽然身体羸弱,但是眼神依然坚毅笃定。
从1975年3月至1982年3月,他担任东台县委书记整整七年。他带领东台人民垦荒植棉、兴修水利的故事,至今在当地传颂。
他叫沙金茂,今年88岁,71年党龄。
▲市委书记曹路宝看望老同志沙金茂。
▲沙金茂同志(右一)资料图。
一
东台,红色县城,英雄县城。
东台之名始于南唐,因在泰州之东,地势较高,故称东台。这里,是盐城地区最早的基层党组织——东台特支诞生地;这里,当年曾是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区,以粟裕为领导的新四军一师师部和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在东台三仓地区,指挥全苏中的抗日斗争。
两三层的小楼连片,小桥流水点缀其中,村民不出村即可灵活就业,幸福小广场上晨练晚舞……日前,记者走进东台市时堰镇沙杨村,看到的是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
沙杨村,原名孟家垛,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因第一户人家姓孟而得名。1946年冬,中共时堰区委为纪念革命先烈沙杨氏,将该村改名为沙杨村。
“母亲沙杨氏牺牲时49岁。她在遇难前脱下身上的青布裤,托难友带给我,并嘱托我快离家求生存,跟党革命。”据沙金茂介绍,母亲原名杨玉珍,1930年嫁给孟家垛贫农沙世和,改称沙杨氏。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9月12日晚,由于叛徒出卖,沙杨氏被诱捕,并遭到敌人严刑毒打,但她视死如归,始终不吐露真情,当夜被敌人活埋。
在母亲的影响下,沙金茂12岁就参加了儿童团。1946年,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时,匪乡队长和还乡团两次追捕沙金茂。在乡亲们的掩护下,沙金茂一次次逃脱虎口。母亲牺牲后,他听从母亲遗言,穿上母亲留下的裤子,参加了时堰区西南游击队。1950年4月,17岁的沙金茂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经历的烽火斗争,是锻造艰苦意志、英勇精神的熔炉,也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土壤,并已融入血脉和灵魂。”沙金茂说,他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组织的关爱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乡亲们的救命之恩。
二
特殊的经历,特别的情怀。
投身革命的母亲被国民党还乡团活埋惨杀,自己在群众掩护下逃过还乡团“斩草除根”的经历,使沙金茂对敌人嫉恶如仇,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组织互助组,建立初、高级合作社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而担任乡党委组织委员的经历,使他受到民主集中制的熏陶,掌握了团结的艺术和方法论,成为县委班子好的领头人。
“1975年初夏,粟裕大将来东台视察,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深深打动着我。”沙金茂深情回忆道。在三仓,粟裕对时任县委书记的沙金茂说,过去日本鬼子要强占这个地方,后来新四军撤离三仓,过了三天,又打回来了,取得了三仓保卫战的胜利,是这里的人民群众支持了新四军、掩护了新四军,“力量的源泉是人民,归根到底,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在瞻仰三仓烈士陵园时,粟裕登上烈士亭,举目眺望四周农田、农舍,看到不少群众仍然住着茅草房,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在战争年代,乡亲们全力支持我们、掩护我们,为了翻身求解放,他们作出了最大的牺牲。我们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现在我们掌了权,应当带领群众尽快地富裕起来,以告慰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报答人民群众的恩德。”
“这些发自肺腑的谆谆教导让我想了很久很久,脱贫致富,任重道远,我应该扎扎实实地干,绝不辜负领导和群众的期望。”沙金茂历任公社党委副书记、东台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盐城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盐城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盐城市第二、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坚守初心、为民担当。他说:“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天职。”
原沙杨村党委书记孟文安告诉记者,和沙金茂相处50多年,村集体或者村民家有困难找他帮忙,只要不是违反原则的事情,沙金茂都是倾力相助。沙金茂和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时担任县委书记,又是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们俩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沙金茂的直接推动下,沙杨村与华西村缔结为友好村。借助华西村的信息、资金和技术扶持,沙杨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沙金茂离休后,还回到沙杨村摸排了9个家庭困难的高龄老人,每年都要给每人资助300至500元钱,平时还经常送衣送菜。“而他本人生活非常俭朴。”孟文安说,沙金茂吃饭时,掉一粒米到桌上都要捡起来塞进嘴里;每次参加聚会时,从头到尾只用一张餐巾纸,从对开折到四开。
七十多年前,以沙杨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为了改变劳苦大众被奴役、被欺压的命运,血洒盐阜。三十年后,以沙金茂为代表的又一代共产党人,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双手开创了新生活。“沙杨氏、沙金茂母子两代共产党人忠诚为民和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发着一代又一代沙杨儿女的奋斗豪情。”孟文安说。近年来,沙杨村激活厚重的红色基因,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以党建领航、富民强村的发展思路,先后荣获“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殊荣。
三
“从小时候记事开始,经常听到关于沙老的故事。”36岁的丁荣是沙杨村人,现任时堰镇后港居委会党总支书记。2013年起,沙老在沙杨村常住,平时在家中他最大的爱好和兴趣就是读书看报,然后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当时丁荣担任沙杨村会计一职。由于患高血糖病,眼睛白内障视力差,加上心血管病,双手不受支配摆动厉害,沙金茂写文章时都要用双手扶住笔像刻字一样艰难,最后他写的文章由丁荣帮着编辑整理后再回传给沙老定稿。
作为一位离休老党员,沙金茂读党史、看新闻,始终关心、关注着社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丁荣断断续续协助沙老整理了8年的文稿,沙金茂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一直让他很受感染。“在与沙老的朝夕相处中,让我感悟到信仰的力量,明白了学习的重要,学到了工作的方法。”丁荣说,回顾沙老的人生经历,他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在长期的革命和工作生涯中铸就了坚定的信念,形成了良好的作风,“他的这些信念和作风让我收获良多。”
“作为老党员的沙老,在他自传里写道‘我愿把每一滴汗水都洒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这19个字就是他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誓言。”东台市时堰镇党委书记韩翠兰认为,“一条青布遗裤是沙母对儿子的激励,更是革命薪火的传承。沙杨氏母子奉献时堰人民,就是我们身边的党史‘活教材’。”韩翠兰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职责扛在肩上,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以实际行动扛起使命担当。
“沙金茂不光是东台老书记,也是我敬重的好书记。”曾经担任头灶公社党委书记的戚永林对沙金茂的评价是“政治坚定、决策果断、作风踏实、自我要求严格”。东台市政协原副主席陈本宏用“特殊”这个词概括了沙金茂的人生经历,“他是烈士后代,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他在特殊时期出任县委书记,敢于担当,敢为人先;他带领东台人民两创皮棉百万担,发展多种经营,为百万人民过上殷实生活,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正是由于无数像沙杨氏、沙金茂那样的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身体力行、接续奋斗,东台的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现代农业位居全国第一板块,“东台西瓜”“富安茧丝绸”等优质农产品享誉全国;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均居苏北第一、苏中上游;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苏北首位、苏中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