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阅读辅助
当前位置:首页
>金秋悦读>文苑

趣说端午节

发布日期:2020-06-24 16:44 浏览次数: 字体:[ ]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称“重五”,又谓“端午”、“端阳”。它与春节和中秋节,并称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受到全国各地的普遍重视。顾名思义,“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初五、十五、二十五),头一个五日就是“端午”。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故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据说,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有些地区又将五月十五称为端午节。为了区分,便将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蒲节、天长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女娲节。古人于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兰草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中天节。在古代,又是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祀活动日。抗战时曾被称为诗人节。

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其起源就有十种说法:一说源于五代的兰浴。所以周代以来,有朱索桃即饰门,艾入悬户、系五彩楼、挂赤灵符等禳灾避邪风俗,至今民间尚在流行。二说源于春秋越国,勾践在这天操练水军。三说是纪念介子推。四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命舟楫拯之。后来前者演变为吃粽子,后者演变为龙舟竞渡。五说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尽忠于吴国,后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在民间传说中伍子胥死于五月初五,所以江浙一带至今仍有“迎涛神”之俗。六说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是浙江会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为巫,于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在江沂迎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沿江号哭,七个昼夜不绝声,遂投江而死,所以浙江一带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事。七说是祭“地腊”。八说五月五日是药王菩萨生日,故称药王节。九说我国北方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日。十说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于夏至。

家喻户晓的历史传说,端午节是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因为楚怀王很器重他,导致他遭到了贵族子兰和奸臣靳尚等人的进馋陷害。楚怀王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结果被说客张仪骗至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不久便客死秦国。消息传到楚国,屈原即以悲痛欲绝之心上书,请求顷襄王为怀王报仇。但宠信奸佞的顷襄王却不思报复,而将屈原削职放逐江南。秦国遂出兵攻占了楚国的郢都。屈原在极度忧愤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时年62岁。

当时的楚国人民舍不得这样一位贤吏,大家闻讯,纷纷划船去追他,在追至洞庭湖时,已不见踪影。之后便有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习俗。南朝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自屈原五月五日投江后,人们每年在这个时日,把米撒入江中来祭祀他。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梦见屈原对他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线捆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线的。”后来,人们依此包裹粽子,并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习俗。

吃端午粽,古代的粽子,从诗人的笔下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玉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而唐代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端午节的普及食品。如今,包粽子过端午节这一习俗已盛行全国,而且种类形式各异,别有风味。

古今诗人雅士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都在端午节这天举行集会,并击钵吟诗,颇有情趣。

我国民间有的地方把雄黄研成末和酒,为雄黄酒,具有消毒作用。在端午清晨,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蚊蝇,驱散疫毒。也有饮雄黄酒,祈雨,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人们采集艾蒿、菖蒲等中草药熬水洗澡,“沐浴兰汤,除病健康”。还有用金银花等药物煮豆或煮蛋,食后有利清热解毒和去风湿。

关于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在《穆天子传》和《楚辞•九歌》等古籍中,均有描述。而《九歌》正是屈原本人的作品,它是龙舟存在于屈原殉难以前的明证。龙舟竞渡最早记载的是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据说原始人用独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神话中的“龙”,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和屈原的《东君》,才将“小舟”正名为“龙舟”。从这种传说中可以看出,龙舟也是与屈原有关的。

但闻一多先生曾对端午节作过详尽而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赛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吴越民族奉行图腾祭祀的一个节日,东汉以后这一风俗才逐渐向北方传播。今日的龙舟竞渡,又由纪念娱乐的习俗,发展为体育活动了。

有关屈原的死因青年学者朱大可推出了一个有趣的新说法。他推断屈原之死并非自杀,而是被政敌谋害。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朱大可认为,屈原是为一场秘密爱情而殉难。屈原是一个充满爱情色彩的人物,他写过大量情诗,并多以“女神”之名代之,其中《湘夫人》最受人关注。湘夫人是楚怀王的宠妃,因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只能在荒郊野地幽会。屈原的政敌把这一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楚怀王,促使其以政治上的名义放逐屈原。耐人寻味的是,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暧昧关系卷土重来,其政敌便派出刺客追杀屈原,并将其投入江心。之后,政敌们伪造和散发了屈原的自杀遗书《怀沙》,以掩其罪恶行径。此一趣说,推断似乎成理,但史实是否如此?今已难以查考。

然而,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屈原自杀的传说,这种传说竟把远古的风俗与纪念屈原结合得如此巧妙。所以,就连闻一多先生也主张保持这一传说,赞许此传说包含着的深远意义。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文艺界曾一致决议将五月五日这一天定为“诗人节”。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还把大诗人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历经两千多年,还受到全国和世界百姓如此隆重的祭奠。屈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市老干部文友会 李广荣 撰文    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季步春 供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