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我们党性教育班学员的大巴下了高速,缓缓驶入“兰考县收费站”。当我透过大巴车窗抬头仰视,那高高耸立在收费站楼顶的“兰考”两个大字,顿时让我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庄严肃穆感、神圣凝重感。兰考----这个河南省东北部一个小县城的名字,伴随着模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形象一起镌刻在我心中很多年。学生时代从课本上学习了焦裕禄的事迹,脑海里就深深铭刻了这位好书记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感人精神。工作以后,单位的党课教育又多次强化过“焦裕禄精神”的学习,在一次一次的思想触动之后,连同“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兰考——在我的心目中都附着了深深的敬意。此刻,双脚踏在兰考这片实实在在的土地上,敬仰之情也变得真实而厚重,仿佛令人敬仰的好书记焦裕禄就清晰地存在于兰考的每一层空气中,伸手可触。
据兰考县委党校同志介绍,兰考历史上是黄泛区,九九十八弯的黄河在兰考境内的东坝头掉头向北,而后进入山东直奔大海。黄河“善淤、善决、善徙”,频繁的改道、决堤给兰考带来1600多个沙丘、80多个风口,形成非常严重的风沙灾害。风沙经常祸害兰考百姓,淹没村庄农田,造成土地绝收,百姓举家外逃乞讨。1962年冬,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后,下定决心带领人民治理沙害。治沙最好的办法是种树,可当时兰考的树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被全部砍光。焦裕禄在农村科技人员的帮助下,走遍了兰考的田野村庄,终于为兰考人民找到了一棵最适合治沙害的树种——泡桐。他听说,泡桐树能在沙窝里生长,既能挡风又能压沙,旱天散发水分,涝天则吸收水分,实在是改善兰考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于是焦裕禄决定在兰考推行广植泡桐。1963年3月的一天,焦裕禄视察植树情况来到兰考县最大的一个风口,也就是这一天,焦裕禄在这里亲手种下了一颗泡桐,被兰考人民亲切地叫做“焦桐”。如今这棵56岁“高龄”的泡桐树已长成高达24.6米、树围5米的参天大树,需要三个成年男子伸开双臂才勉强合抱。在兰考人的心中,它仿佛是焦书记的化身,在春来秋往、寒暑更迭中默默守护着兰考人民,见证着兰考的发展变迁和兰考人民的幸福生活。当地人还知道,有一位老人每天清晨6点多钟来为焦桐打扫落叶、培土浇水,40多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老人含着眼泪对前来瞻仰的我们说:焦书记是好人,俺想他!当俺老了扫不动的时候,俺要交给儿子,让儿子把焦桐照顾得好好的……
在焦裕禄纪念馆,我们看到一幅画:焦裕禄忍着剧痛捂着肝部追赶火车,想要挽留车上的一个乘客。这也是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场景。剧中被焦裕禄追赶的人物原型是当时的林业技术员朱礼楚,他是江西赣州人,毕业于湖南林业大学,分到国家林业部后不久,调来兰考县工作。初到风沙肆虐的兰考,朱礼楚一度想要离开。为了让朱礼楚安心在兰考工作,改变兰考生态面貌,焦裕禄多次找他谈话、聊家常,得知来自南方的朱礼楚爱吃大米,焦裕禄就把自己本不多的细粮指标全部换成大米亲自送到朱礼楚手上,焦裕禄的真诚感动了朱礼楚,他决心象焦裕禄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兰考的治理沙害事业。
兰考的面貌慢慢改善了,然而,焦裕禄却因为长期艰苦的工作积劳成疾患上了肝病。心中只有兰考的焦裕禄不顾自身安危,忍着病痛坚持工作。到了最后病重的时候,焦裕禄竟然主动要求放弃治疗以节省医疗资源给更需要的患者,而他自己回到简陋的宿舍,在那把被茶杯盖顶出一个大洞的藤椅上继续工作。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临终前他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死后葬在兰考,要看到后人把沙害治好。年仅42岁的焦裕禄就这样永远地长眠在了异乡的土地上,永远陪伴着他深深热爱的这片土地和世世代代的兰考人。
正如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所写:“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焦裕禄的一生充分阐释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为官理念,彰显了他亲民爱民、与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如今,“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已经变成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成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兰考,我们听得最多、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焦裕禄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盐城市委老干部局 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