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钱塘潮——世界上惊心动魄,蔚为壮观的海潮。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而在世界上,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其余分别是印度恒河潮,亚马孙潮与杭州钱塘潮。
“钱塘潮”指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这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钱塘江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杭州当地的民间习俗。
中国宋元间文学家周密有古韵佳作名篇《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今年中秋佳节后的农历十八日,隨八方宾客蜂拥而至浙江钱塘江畔。距浙江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那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我们占据了极好位置,闲聊着,等待着,下午两点还是风平浪静,真令人怀疑,是不是被大潮放了鸽子?再过半小时,听得有人喊“来啦!”大家引颈而顾。泥沙淤积的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在一旁众多观潮的人纷纷尖叫着避开。
看过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后,我们赶快驱车到盐官,等待观看“一线潮”。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远处,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钱塘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随着一堵白墙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来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正如杨诚斋诗曰:“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当涌潮西行至钱塘江口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河湾-----钱江南岸浙江萧山南阳的赭山湾。这里,有一道长约50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全线与围堤成一锐角扑来,坝头以内的潮头同坝身、围堤构成直角三角形,潮头线两端受阻,分别沿坝身和围堤向直角顶点逼进,最终在坝根“嘣”一声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狮,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十余米。由于大坝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个“卷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钱塘江“回头潮”。
在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不仅会产生“回头潮”,还会产生“冲天潮”自然现象,“冲天潮”这是发生于堤、坝相交处的特种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赏魅力的海潮。潮水如同被网兜兜住一样,在堤坝相交转弯角的处,潮水“哗”一声碰撞巨响,潮头直冲云天。上进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达十多米。清谭吉璁《棹歌》诗曰“赭山潮势接天来,捍海塘东石囤摧。”
观钱塘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那天宿在天风海涛亭一带临江宾馆,见到最佳之处的“半夜潮”。午夜,江面上隐隐传来“沙沙”响声, 涨潮了,在蒙蒙的水面上见到一条黑色素练在浮动,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少顷,声音加骤,潮水夹着雷鸣般的轰响飞驰而来,把满江的月色打成碎银,潮头如千万匹灰鬃骏马在挤撞、在撕打,喷珠吐沫,直扑塘下,犹如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涌潮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在江面形成一垛高耸潮峰,波涛连天,好似冲向九天皓月。借“天风赏月”之景,加上其浪漫别具一格的情调,吸引了观潮游客。这时许多游客把篝火、芦花抛入大江,随波西去,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
北宋诗人苏东坡,还为此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篇:“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留得夜潮月中看”以表情怀。
这次观潮,江潮、人潮都颇为壮观,令人难忘。但两者相较,在大自然的壮美面前,深感人类真是显得微不足道,不堪一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