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局直单位>老年大学

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游览便仓枯枝牡丹园

发布日期:2014-04-21 09:26 浏览次数: 字体:[ ]

谷雨之前的418日,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正逢纪念成立三周年之时,30名文友受邀游览了奇甲天下,饮誉古今的便仓枯枝牡丹园。

一进园门,眼前一亮,只见园里一阵阵馨香扑面而来。园里除了娇艳欲滴,楚楚动人的神奇“文物级”枯枝牡丹外,还有从河南引进几十种牡丹花,以及芍药等其它名贵花卉,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满园千娇百媚,真可谓是别具一格。前来迎花赞叹,拈香戏笑,摆姿留影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使我们想起了刘禹锡的两句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边参观园景,一边听关于枯枝牡丹的传说和观看园中陈列的众多珍贵文物。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厨窗内陈列有一副玉石对联,由于当年日本侵略者的毁坏,上联玉石缺损一角,在上联少了末尾一字。众文友七嘴八舌,增添此字,总感到不是那么确切。后听园主传人介绍:原对联经卞氏名人卞毓芳查核,应为“暖”字。则这副对联,应为“春风桃浪暖,秋水桂花香。”我发现用该联描写今天的人民生活,也是非常贴切的。

游览园景后,全体文友在园主卞元亨将军塑像前留下了影像。紧接着牡丹诗会开始,会长李广荣、副会长张秉荣、离休老干部戴暾以及老同志陈昌,向园主赠送了诗联墨宝。众文友吟诗填词20多首,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歌颂盛世和谐,科技进步,人民幸福;歌颂我们同圆华夏复兴的中国梦!人民的日子,过得如盛开的牡丹一样,红红火火。

牡丹是花中之王,而枯枝牡丹则更加艳丽神奇。因花开于枯枝之上,故名枯枝牡丹。条干稍屈即断,掸火即燃,唯有枝头花叶葳蕤,春意盎然。枝奇花更奇,牡丹正常年头每朵十二瓣,闰月十三瓣,花瓣竟与天地日月相合!两株牡丹,一红一白,红为紫袍,白为赵粉,不掺些微杂色。花期亦奇,不以日月俯仰,不以潮汐进退,枯荣盈缩散淡无期。如有吉凶,则无论日烈霜严,那绣球般的花骨朵兀自怒绽,以作先兆。亦有经年累岁不发,真是太神奇了!

关于枯枝牡丹的来历,有好几种传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说女皇武则天为庆贺登基,在一个隆冬月夜突发奇想,命巫师作法令御花园百花明天一齐开放,以显瑞兆。第二天百花遵命全部开放,唯独牡丹不开。女皇怒而焚之,牡丹于枯枝上着花一朵以示抗议。女皇一气之下命人将牡丹连根刨起,逐出长安。后被人移植于东溟(即今天的江苏盐城便仓)。

另一说枯枝牡丹为张士诚手下大将卞元亨在兵败回乡路上,见一梅花幼鹿口衔枯枝,拦于马前,地上划有“将军快带我回”几字。卞感惊奇,因后面追兵将至,速抱起幼鹿,以枯枝当鞭,一声马嘶,如腾云驾雾一般,回到家乡。夫妻相聚,卞将幼鹿相助之事告知夫人,并和夫人将枯枝栽于后院,只见枯枝即刻开出红艳艳的牡丹花,光彩夺目。再见幼鹿竟化作一阵清风无影无踪,只留下一股馨香。于是卞元亨在此读书作诗,培育牡丹,把十二丛牡丹分为红白二台,这十二丛牡丹相依为命,坚忍生息至今。

还有一说枯枝牡丹为元亨先人卞济之从洛阳移植于此。后来明太祖打败张士诚,卞元亨逃归故里,培育牡丹自乐,不愿称臣于明。后被发配镇辽九年,牡丹九年不孕苞。卞归,则枝条缠绵,叶露坠落如泪珠下滴。人至花开,芬芳锦簇,人与花肩踵相接,耳鬓斯磨,卞高仰白头含泪吟唱一首七绝:“牡丹原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

据说一官员慕名移植,用紫檀作架,碧玉为盆,枯枝牡丹不肯屈尊苟活。原本娇艳无比立时变成苍劲峥嵘,以至昼看似凄雨,夜观如楚风。该官畏惧,便抬着香火,把枯枝牡丹送回便仓。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把花园当刑场杀戮百姓。枯枝牡丹凋零凛冽不返青。

抗战胜利,蓬蓬勃勃开过一次白花。

新中国成立,红红火火开了满园红花。

1976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三位伟人相继逝世,枯枝牡丹于197610月份绽放白花以示哀悼。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枯枝牡丹轰轰烈烈开放,满园花团锦簇。

我们在去枯枝牡丹园的沿途,以及园中都悬挂着抗日将领张爱萍手书的楹联:“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展示着神奇的枯枝牡丹,必将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开放得更加灿烂辉煌。

(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