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局直单位>老年大学

丽水行

发布日期:2013-05-13 09:13 浏览次数: 字体:[ ]

丽水,这个早已闻名天下的地方,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曾举办过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今年春天,我如愿以偿地参加了市老年大学旅游团,来这里采风摄影。

行程第一天游览了古镇西塘,第二天去参观了仙都胜景,第三天来到古堰画乡。

一、古镇西塘

我去过周庄,游览过乌镇,这次又去了西塘,虽然都是江南水乡名镇,感觉就是不ー样。

西塘,古名斜塘,“斜塘”之谐音为“西塘”。相传,早在春秋战国年代,伍子胥曾在西塘帮助吴国修筑水利,所以又叫胥塘。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属浙江省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有”吴根越角”之称。

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西塘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西塘古镇保护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圣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基地;游客们品味“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净地。西塘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鸟瞰全镇,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古弄深深,小船悠悠。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镇内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是一个朴实、静谧的具有浓郁水乡风韵的小镇。

西塘现有的小桥、古街、石巷,又有它独特的乡韵。西塘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年代,三、五进极为平常,六、七进也不少见,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这些深宅大院“前街后河”或者“前河后街”,院宅之间又有较多的露天弄堂。据资料介绍,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

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多处“一线天”。这些幽深窄长的小弄,为西塘镇增添了古朴与神秘。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小弄名叫“石皮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是镇上王姓家族子孙宅院之间的一条小弄。弄长68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8米宽,是一条“独行弄”,“一线天”。“石皮弄”是168块簿簿的石板铺成平整的弄面,石板下是排水沟。小弄两边是高高的宅墙,由于年代久远,墙面已斑驳陆离,让人沉浸在古朴的历史之中。

我们走进石皮弄东侧的“种福堂”,它是目前镇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它是宋朝王渊的子孙们的宅院。相传王渊随宋康王赵构南渡时到江南。元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而定居嘉兴,后又移居到了幽静安宁的西塘镇。“种福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这幢宅院共有七进一花园,第三进就是“种福堂”正厅,东西各有两条“备弄”。正厅对面的砖雕门楼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门楼。门楼上雕刻有“兰、石、竹、菊”和“维、和、集、福”的字雕,既显示出大户大家的气派与主人的信仰,又使整个小院呈现出祥和的气氛。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1300多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的廊棚已变成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廊棚是沿街商店房屋的延伸部分,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是西塘的一大特色。西塘镇的小街小路都有廊棚覆盖,使赶集买卖、行人过往没有日晒雨淋之苦。廊棚的顶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过街楼。现在保存最好的是朝南埭、塔湾街在古代是商业闹市,这条石板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名人学士、商贾农夫和行人游客。

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灯烛街、油车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烧香港是西塘的一个有特色的去处,西塘人称为“港”,其实就是“巷”字加上三点水,意思是“水巷”。古镇内这样的“水巷”有几十条,比如“朱家港”、“饭箩港”、“窖匠港”、“十里港”、“来凤港”等等。“烧香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条长700米的小河道貌岸然两边有许多寺庙,如“圣堂”、“福源”,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各种船只载着附近村民到西塘来烧香、赶庙会,这条小河道船接船,人挤人,热闹非凡。因此,小河就名为“烧香港”。

走进西塘,你会发现与其他江南古镇不同的是,居民还在古老的屋檐下井然有序地生活着,只是由于成了旅游热点,几乎家家户户都利用自己的老房子在做土特产或其他旅游产品生意,使得慕名而来的游客,更能感受走进小镇的生活,感受小镇的魅力,所以西塘就当之无愧地被成为生活着的古镇。那沿河的廊棚下,有的老人在悠闲地喝着茶,听着小曲;有的老人在细慢地理着蔬菜,边和邻居聊天;有的在摆桌杀棋,有的在边上观战。这样的生活融合在小桥流水的自然画面中,是那么地自然、古朴、惬意,也让西塘古镇的风景更加独特和完美。西塘镇民风淳朴,西塘人热情好客,无论您走进哪条小弄或是哪家小院,你都会感受到千年文化古镇那独特的文化气息,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西塘不但有优美的人文景观,而且还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西塘风景秀丽,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从明代到清代的427年间,这里曾出过进士十九人,举人三十一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都曾到西塘寻幽探古。吴江诗人柳亚子曾多次来西塘与镇上文士吟诗聚友,西塘参加南社的文人就有18人。杨茂、张成是西塘两位元代工艺美术大师,雕漆巨匠。他们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红技法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元代漆技作品的最高水平。周鼎与陈舜俞、吴镇并称“嘉善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诗》中描绘了西塘许多的景致,如西塘晓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环秀断虹、雁塔湾头等,揭示了古镇西塘当时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顾锡东:著名剧作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顾锡东一生致力于越剧的创作,写下了大量剧本,其中以《五女拜寿》和《汉宫怨》最为著名。还有曾任上海市徐汇区副区长,上海市政协常委、副主席,被称为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的赵宪初等等。

《碟中谍3》剧组跑遍了江南10多个古镇,最终选择了有着原汁原味水乡风情的西塘作为外景拍摄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中,还是第一次选择在中国的江南水乡古镇拍摄,这次电影的拍摄对西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导演艾伯拉姆斯给了西塘很高的评价:“我们想选择一个中国的古老城镇作为情感戏的外景,于是我看到了西塘古镇,它独特而美丽的外景非常适合美国电影。”汤姆.克鲁斯更是把西塘赞美成像“仙境”一样的地方。

电影<<谍中谍3>>的拍摄地、张正根雕馆、瓦当博物馆、钮扣馆等等都展示了西塘人文化传承。

二、梦幻仙都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起杭州西湖,老幼皆知,无人不晓。可是,你可知道?我国南宋状元王十朋尚有“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佳句。你也许要问:“仙都”在哪里?“鼎湖”又在何方?“仙都”就在浙江省缙云县城东十公里处,“鼎湖”则是仙都山主要风景点。

仙都山的得名,据传在唐朝天宝八年。有一天,缙云独峰山上,突然霞光四射,五光十色,只听得丝竹管弦,仙乐鸣奏,朵朵彩云从黄云绛雾中徐徐下降,围绕着独峰山萦回飘荡,直至夜深始渐渐隐去。刺史苗俸倩亲睹异景,上报玄宗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听说,感到非常惊奇,随手挥笔写下了两个大字:“仙都”,从此缙云独峰山遂改名仙都山,这里的奇峰异洞也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乘车在依山傍水的公路上缓行,不久就来到号称“天遣林泉”的仙都主要风景点——鼎湖峰。沿着好溪南岸的山石路漫行,眼前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鼎湖峰极为壮观。它壮如刺破青天的龙泉宝剑,也象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的春笋,因此当地人们称为“石笋”。高有170多米,据说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高的石笋,素有“天下第一笋”之称。

相传这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然后跨赤龙升天而去的地方。丹鼎压陷,聚水成湖,故称为“鼎湖”,此峰就称为鼎湖峰。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吟诗作赋,频赞这“天下奇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我们仰观石笋,时而看到顶端还有成片的树木,看上去就象长在云端。偶尔还看到几只山鹰迎着暴风雨绕着它的腰间飞旋,底部石壁上明人写的“鼎湖胜迹”四个直径三米的大宇,浑厚刚劲。这时我们真想长个翅膀,上去一睹为快。当地人这样说:不观鼎湖,不知仙都。

从鼎湖峰右侧,我们穿过止仰堂、拜竭黄帝祠、靖云堂历代开国皇帝碑、轩辕殿黄帝塑像、黄帝史迹展览馆后,坐乘着索道,七分钟到达观湖亭,远眺黄帝跨龙飞升的鼎湖,古人在此游览抒怀的很多。明代樊锋在《观鼎湖》中云:“高峰潭影漾晴少,遥映金莲顶上花。一带白云迷洞口,桃花深处是仙家。”清代文豪袁枚对鼎湖峰所作的“风吹山似来,云动山如往”的吟咏,大概也是游此发出的深情感慨吧!

站在亭子里极目观望,远近石峰林立,树海翻腾,莽莽苍苍,漠然一片。西望鼎湖峰顶,松柏合抱,茂密茁壮,湖滨青葱,湖光耀目,陶然欲醉。北瞻好溪宋代石桥,游客如梭,那山、水、桥三位一体的山水画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抬;东仰成群的玉笋峰和石林,你就会发现,它们是一石一姿,一峰一态,各具风格:有的象爷孙闲坐,有的象母女借游、金猴捧桃、八戒招亲……在这石林中间,你会找到各种各样饶有情趣的天然雕像;南观山麓左侧的飞来石,有的象骏马嘶鸣,有的象猛虎仰卧,有的象狼犬警视。四方景色,历历在目,宛如走进了一幅妙笔描绘的画卷。

欣赏鼎湖峰倒影的最佳处在朱潭山公园,它是江南的婚纱摄影外景基地,我们来这里将农夫牵水牛、村妇挑担子的原生态和鼎湖峰倒影收入相机之中。这时候,才真正觉悟王安石所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

仙都山的另一个风景区——铁城,在好溪彼岸。这条溪原来不叫“好溪”,相反,却以“九十里间五十六獭”的凶残相被称为“恶溪”。唐朝宣宗时,派人在这一带兴修水利,“恶溪”始改为“好溪”。沿着鹅卵石路向铁城方向前进,首先看到的是芙蓉峡。只见两山夹峙,巍巍然一如削壁,因为呈铁青色,所以芙蓉峡又称铁门峡。李白在《送山人魏万》的诗中是这样描写铁门峡的:“绍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石门指的就是铁门。在李白看来,仙都山水都很奇特难得,而芙蓉峡又是最美丽好看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仙都倍受影视剧导演青睐,<<杨门女将>>等百余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外景,被影视界誉为“天然的摄影棚”。在电影《阿诗玛》中,我们看到阿黑得知阿诗玛被财主热布巴拉抢去后,策马往山谷中飞奔而来的镜头,那是演员骑马跨入芙蓉峡时拍摄的。当阿黑入山谷后,突然勒住马,朝前仰望,这时镜头摇成特写:巍然屹立的奇峰绝壁象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拦住了阿黑的去路。阿黑并没有退缩,于是拔神箭迎山射去。大山顿时轰然开裂,出现了一条峡谷,阿黑立即跃马而过。这一组镜头,就是摄自铁城天险的铁门峡。铁城的奇绝险峻,使电影《阿诗玛》大为增光添色。那挺秀的芙蓉峰就仿佛是白云深处含情脉脉的阿诗玛俏丽的身影,那雄伟的卓锡峰就好象是勇武的阿诗玛的忠诚伴侣阿黑。那山鸣谷应的回声,那流泉飞瀑的音响,就好似阿诗玛那已经消逝但却永远在太空中回荡的歌声!

仙都现已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区,是九曲好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有奇峰ー百六,异洞二十七的旅游胜地。的确,仙都山水美在天然,它象征着祖国山河和人们内心的美,值得赞美!值得留恋!

1909字)

三、古堰画乡

古堰画乡坐落在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南北毗邻相接之处。这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丽水巴比松油画的发祥地。它距丽水这个省级文明城市仅20公里。

驱车前往,来到瓯江畔,见宏伟壮观的紫金大桥下,清澈的江水波光粼粼,在日光映照下闪金耀银,数十艘帆船在江面漂游。真是“瓯江帆影迎晨日,西岸露鸟啄虾忙”的一幅美丽画图。

一路上,青山绿水扑面而来,保护完好的十万亩林海绵延不断,翠绿欲滴,郁郁葱葱;八百里瓯江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九曲十八湾的滩头,仙霞岭崎岖险峻的山道,乡间清幽恬静的村舍田野风景如画。

在瓯江的另一处,,渔民正提起渔网,随着一声声“嗨唷”的喊号,渔网被抛到半空,然后散开成了一个硕大的“伞子”,在微风中飞飘着落进水中,然后在水面留下一个个圆圆的波纹。这是最优秀的画家娴熟的大写意画图,他把画画在了青山绿水间,画在了我们的心田中。

我们看见几条小竹筏,筏上都是一个小伙拿着竹杆撑,一个姑娘端个竹椅船头坐,他们时而喊喊话,时而对个歌,幸福流淌在清清的绿波中。

不到半个小时,便来到诗情画意的大港头。呈现出别样的河川水乡风情。它的格局不像别处有小桥流水,而是临江而立在水一方。瓯江流经这里,水宽流缓,于是,大港头的一切故事便从古渡口开始。渡口两棵巨伞状撑开的古樟树,和那座斑驳的双荫亭相依为命,构成了大港头这个名埠最为古旧的风貌。

从渡口往西延伸是一条深入镇里的古街。这条古街临水而建,应是当年小镇的最繁华场所。临街的木板壁门窗洞开着,杂货小店依次排列,依稀能见到古时这里人流物流涌动的繁荣缩影。古街的一面是临江而建的木结构小楼,在那挑出水面的阁楼上,推开窗子就可欣赏美丽的瓯江。小楼之间有众多的小埠头,它们从古街沿楼脚伸入江边,与古渡口一起架设了瓯江通往古街的通道,所以,人在古街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很便捷地下到瓯江,这方便了居民诸如淘洗之类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格局便于货物和人流的集散。

据当地老百姓讲,大港头之所以称大港头,因为大港头很风流,自从这里有埠以来,就是过往船只商贾的歇息之地。那沿江小楼无疑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吊脚楼,在某扇打开的阁楼窗户下,穿着红绣鞋的“翠翠”,还正在翘首盼望着心中的情郎风尘仆仆地奔向她的怀抱。

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人慕名去过大港头,谁也无法统计。但去大港头的人,都会站在大樟树下的埠头上,远望烟云似的瓯江,在两岸绿荫的护卫下川流而去,总免不了浮想联翩。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除却埠头古街的历史,大港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瓯江渔猎耕读的另一番迷人景象。我们乘游船横渡瓯江,登上码头便是堰头村,青山环抱依堰而立,清代古民居挑檐画栋,显得古色古香,村前流水潺潺,十株千年古樟,浓荫蔽日。那高高耸立的马头墙,和堰渠上的小桥相映成趣。竹林中的鸟鸣,嬉水中的牧童,金黄色的田野,以及那时不时飘出的几缕淡淡的炊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田园牧歌图。由于河川生态的特色明显,田园风光的格外秀美,它和通济堰融和在一起,成了闻名遐迩的“古堰画乡”,滋润千万来访者的眼目。不仅招来了国内众多影视剧组的镜头,更吸引了创作写生的摄影家和画家。

我们见到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位于松阴溪和瓯江汇合处。它建于南朝萧梁年间,公元502年到519年之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拱形大坝,比西班牙建于十六世纪的爱尔琪拱坝早1000多年,为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通济堰工程是一个水利体系,它由拱型堰坝、通济闸、石函、3大干渠、72条支渠、321条毛渠及众多的湖塘组成。我们路过的通济堰石函,现称三洞桥,是我国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建于北宋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渠水从石函的下面流过,石函上面流的是泉坑水。

今天,“古堰画乡”已是全国著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年接待来自全国50来所大专院校的美术师生以及来自国内外的画家、作家、摄影家、各个门类的文艺工作者达5万多人。这里生产的行画更是引起油画收藏家的注目,作品销往国内外。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了秋月春风。”位于瓯江中段的“古堰画乡”,曾经有过日竞千帆的古代繁华。千帆过后的“古堰画乡”今日已洗尽铅华,从容而静谧。“古堰画乡”的美,就在于没有历史的重荷,也没有香烟的弥漫,更没有刻意的喧嚣。山与水、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塑成了它丰润妩媚、精美绝伦的人们向往和崇拜的裸体图腾。

在缓缓流淌的瓯江畔,“古堰画乡”是一首流韵的诗歌,一支唱和的野曲,一幅自然的画作。

我们拿起相机,选角度,对焦距,一幅幅美丽的画图尽入镜头,被定格在记忆卡上,也定格在脑海中。

三天的丽水行程,我的印像是:丽水有水,水至清澈如碧玉;丽水有山,青黛如烟连绵不绝;丽水有美味,原汁原味是山珍;丽水有美女,姑娘如山水。

 

(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