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阅读辅助
当前位置:首页
>金秋悦读>文苑

故乡的年

发布日期:2025-02-07 11:00 浏览次数: 字体:[ ]

腊八那天,祖母煮了一大锅粥,她一生节俭,没有文化,却持家有道。从秋天开始,或者从春天开始,她的心里其实早有一把算盘。腊八粥的材料,是花生米、红豆、豇豆等,那些红豆,长在拾边地上的,豇豆夏天吃不完,长在架子上老了,在秋风中吹得干爽,她一一摘下来,剥开,然后晒干、收拢。所以,我家的腊八粥总是和别人家不同,就是各种豆的大组合。在那些贫苦的日子里,她就是这样凑着凑着,把一家老小的日子过起来了。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后来,我在盐城安了家,每一年腊八永宁寺都施粥,这也成了一年一度的盛事,尤其为老人们所热衷,其壮观几乎是动全城了。一城人为了一碗粥而来,其实品尝的已经不仅是粥,而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敬畏。

最忙碌的事是蒸茶食。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蒸茶食也提上日程来。茶食,即吃茶食品,过年了,吃茶是一件大事,吃的是一份客气、一份讲究。来了客,先吃茶,再吃饭。茶,不局限于茶叶茶,一碗白水,一碗红枣汤,或者一杯红糖水皆可,但是佐茶之食,必有三大样,一是糕,二是团,三是馒头或者包子。蒸茶食,就是蒸这三样。舂糯米粉,劈柴火,借蒸笼等,一码一码,尤其是蒸笼,一般一个队或舍子上才有一两套,一年一度,击鼓传花似的,一家一家。一般来说,到了小年,即便是一年到头在外谋生活的,也已经千里奔赴,回家过年。蒸茶食得举全家之力,甚至还要请三姑八姨当外援。这里头有几件绝活,非一般人做不来。比如敲糕,糕一块一块得先在糕模里铺粉,一副糕样,有梅花图案,也有古铜钱图案。敲糕的人,一手舀粉,一手拿一把竹尺,横来竖往,撒粉、刮平、敲实,哪一步都马虎不得,且要快,否则跟不上锅。最关键也是最考验其手艺的是翻盘、脱模,手上只要稍微一抖,一盘糕也就散了,小者塌角,大者裂缝。要是图个喜庆,还得点红,即在那梅花图案的糕上点一个红圈之类,可别小瞧这一点,蒸熟后,你眼前仿佛就看到一朵梅花在绽放。这得要蜻蜓点水的功夫。祖父蒸茶食,不看时间,而是看“气”,看蒸笼上的蒸汽,他说“气”到顶(房顶)了,就熟了。一出锅,刚刚好。

一切就绪,单等守岁。这年也就“备”足了。

一般是除夕一早就开始贴春联,先要把去年的春联、福字和花钱撕掉。现在多是买现成的印刷品,在我童年时,多是由村里的老先生写春联。写春联,是乡村的一件文化盛事。那一手毛笔字,为每一家选最适合的春联,还有现场创作的,等于是一场雅集了。哪怕,来请写春联的人中,有目不识丁者,也听得津津有味。大家夹了红纸来,写了春联回,尊一声“先生”,便算是润笔了。贴上春联的村子,一片红。顿时,有一种喜庆,如春风吹过乡村,处处花好月圆。春联还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如改革开放的东风,新时代的风貌等,都化作春联里朗朗上口的韵味。

过了除夕,便是初一。大人们常逗弄小孩,问:“几岁啦?”若是未答对,常引得一顿笑。儿时,从初一一大早起床开始,感觉每个人都不一样了。平时严肃的父亲,也笑脸相对。我们起来了,第一件事便是到祖父母的床前,平常习惯早起的他们,这一天也故意不起来,在床上等晚辈拜年。我和堂弟的拜年,是喊一声“恭喜爷爷奶奶,过一百二!”他们咧开嘴笑;父亲和二叔的拜年,是奉上早茶,以示孝心。初一这天,我和堂弟,要拜好几处年。先是祖父母,然后是二祖父母,然后是姑奶奶和姑爷爷。我们一路走,一路拜年,就像是一场巡游,这时候屋后田埂上的蚕豆苗也仿佛醒了一半,不像冬天里矮趴趴的,春风得意起来。

初二,是回娘家。小孩们乐得跟着父母去拜年,可以收到很多红包,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一场零食盛宴,想想便多了许多向往。

其实,从腊月到正月,让过年更像过年的,是那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卖衣服的,走村串巷,到一个舍子,选定一个人家,借个地盘,便张罗开了;补鞋修锅的,这时候,也选了一个南墙根儿,铺开了摊儿。上鞋底,换鞋跟,锔锅碗瓢盆,这边“叮当”,那边“嗒嗒”,仿佛唱对台戏似的;而那炸炒米的,觉得你们也太婆婆妈妈了,直接一个轰鸣,平地惊雷,全村轰动,就连鸡鸭也扑了翅膀乱飞乱叫一通。还有卖芋头的,卖瓷器的,都是弄了船,船到了,桥头也就热闹了。芋头是兴化芋头,瓷器呢,有的下面还印了“景德镇”字样,也不知真假。跳财神的来了,穿了大红的财神服,戴了高帽子,在大门口跳几下,在堂屋里跳几下,东房门口、西房门口跳几下,从褡裢里奉上自己刻印的财神,收了钱就去下一家。

还有唱道情的、舞龙的,这些都是正月里的风景。我们小孩子是百看不厌的。

开了春,便又是忙碌的一年。

来源:《盐阜大众报》,作者:河海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