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阅读辅助
当前位置:首页
>金秋悦读>文苑

白驹豆酱

发布日期:2024-08-05 15:27 浏览次数: 字体:[ ]

三句地方口头俗语,都与我们生活中的酱、酱油“做了亲”:“宁倒酱(将)缸,不倒酱(将)台。”“未经厨匠手,一股酱棒气。”“打酱油的。”

酱从哪来的?相传,越国范蠡十七岁时在财主家管理厨房。由于没有经验,饭菜常常做得不称心而剩下许多,时间一久,便成了酸馊食物。为防主人发现,范蠡将这些食物放在储藏室里。然而,这事最终被财主发现,财主限他十天之内把酸馊食物变成有用之物。聪明的范蠡将长了绿毛白毛的食物晒干再用锅炒熟,加点温水搅拌成糊喂猪。后来,有个小长工与范蠡开玩笑,将这食物放在面条里给范蠡吃,没想到,面条特别有味。小长工道出原委后,范蠡得到启发,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酱。

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远超过酱。在《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

过去白驹古镇的老百姓,家家会做酱。黄豆酱的制作过程很讲究。先把精选的黄豆淘洗后下锅煮熟,熟到什么程度要掌握好,煮过了烂熟了不行,没煮到位半生不熟又不行。用面粉与黄豆和起来,揉面一样揉擀匀了,下锅炒。炒到什么程度也是门道,要炒黄,但不能焦。一旦有焦煳,会直接影响酱的品质。炒好起锅后,拿薄刀切,切成厚薄均匀的片子,晾着。酱卤的盐放多少量,用生鸡蛋来考量。将一个生鸡蛋放入卤中,通过观察鸡蛋的浮沉便能准确掌握咸度。盐放多了卤咸,鸡蛋浮起得多;盐放少了卤淡,则鸡蛋下沉得多。

酱缸一般是选择敞口子缸,口径大而不怎么深,晒酱的时候晒得更完全。夏天在门口的场地,用砖头垫起一定高度的平台,把酱缸稳稳地放在上面称为“酱台”。

酱缸里面的酱历经日晒夜露,逐渐变成酱紫色。白天三四十度的暴晒,晒得往上直翻气泡,酱香也就弥漫开来。主人为了防苍蝇,用一块纱蒙住酱缸,苍蝇绕住酱缸馋得直转,硬是想不出破解的办法,气得往酱缸里使坏……

我奶奶每年总要在酱缸里放十片八片“酱瓜子”。自家田里长的瓜,摘十条八条大的,剖开清洗干净,晾晒脱水后放入酱缸里酱制。我们小时候总是偷偷摸摸地掐一块塞嘴里,被甜中带咸的酱汁浸润得那叫一个惬意,仿佛往喉咙里游的感觉,真的好吃。若干年来,我仍难忘奶奶做的酱瓜子。
  (来源:盐阜大众报,作者:丁日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