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阅读辅助
当前位置:首页
>金秋悦读>文苑

大河乡音

发布日期:2024-03-11 16:41 浏览次数: 字体:[ ]

驻足扁担港向西眺望,一条大河波浪宽——那是淮河。

鲜为人知的是,淮河乃我国唯一没有天然入海口的大河。

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的淮河,起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经上游、中游流入洪泽湖,洪泽湖下游有两条水道,一条汇入长江,一条流向黄海,有意思的是,下游的淮河并不只是一条河,而是由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两河三堤组成。

两次黄河夺淮,历时700多年,淮河从此灾难深重,不仅如此,造成淮河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还有:气候——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地势——淮河干流全长约1000千米,但总落差仅200米,上游落差178米,中游16米,下游6米,中下游地势平缓,排水不畅;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达21条,汇水量极大,加上没有天然入海口,淮河成为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开掘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这个用铁锹挖出来的治淮“超级工程”于1952年竣工,1999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建设,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在其北侧开挖,6年后全面建成,淮河从此阔步走出“水患”阴影,迎来美好的“水利”年华。

如今,淮河缓缓流淌,横贯滨海全境,扑入黄海怀抱,这里也是江苏沿海地形向大海最突出的岸段。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滨海,有大小河道3072条,河网纵横,流水潺潺,披星戴月,奔向远方,通江达海,川流不息,滋养岁月,哺育繁华。在淮河入海口扁担港附近,造型美观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耸立在淮河边,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区;滨海人说话带有江淮方言的鲜明特色,既有南方温婉柔和的细腻,又有北方朴实粗犷的奔放,恰如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人们的性格。

平原并不平静,淮河一往情深,让我们俯下身来,贴近辽阔平原,倾听大河乡音。

大河乡音,是一声绵长的牛歌号子。

夜深人静,让游子梦中泪湿枕巾的,一定是童年傍晚母亲唤归的悠长呼喊。乡愁总是有声的,母亲唤归,便是流淌在一个人血液里最纯正的乡音。

从淮河入海水道北岸往西走,可以看到体形庞大的水牛伏在树丛里悠然吃草,这是农耕年代最温馨和谐的乡村图景。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像我这样在苏北地区农村度过童年时光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耕牛是多么重要的乡居伙伴和生产工具。

民谚说,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三夏大忙时节,麦子登场了,农夫扛着犁,把耕牛牵到田头,架上牛轭,系牢犁绳,看似简单的一把犁,却是由犁铧、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诸多坚固部件组成的经久耐用的农具,农夫右手稳稳地扶住犁梢,左手熟练地握住牛鞭子与牛绳,准确调整角度,把握犁头入土的深浅,当细长的牛鞭子高高地扬起,一声高亢嘹亮的耕田号子,从农夫口中喊出来,响彻一望无际静谧的田野,这种原生态牛歌,叫做牛歌号子,当地人称“打哩哩”,是农夫与耕牛之间的特殊语言,声情并茂,意味悠长,是呼唤,是抒怀,是默契,是感应,是情感交流,也是心灵抚慰。

农夫唱响牛歌号子,耕牛仿佛得到了负重前行的指令,埋下头,躬起身,迈开步,犁绳顿时绷紧,犁铧深入泥土,湿润肥沃的土壤翻卷出来,像阳光下淮河里闪光的波浪,空气里弥漫着新鲜得令人心醉的土腥味。在那个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些淘气的乡村娃总喜欢三五成群地跟在耕牛后面,光着腿,赤着脚,背着篓,看见新翻的泥土里有活蹦乱跳的泥鳅,就猛扑上去,双手锁定泥鳅,欢天喜地放入篓中,发现被犁铧切了一半的荸荠,格外兴奋,迅速从泥里抠出来,就着裤衩擦擦泥巴,迫不及待放进嘴里,来不及仔细咀嚼,任凭一股甜甜的汁液刺溜一下清清凉凉地一直流到心尖尖上。那时,农村没有电,也看不到拖拉机,牛是不可多得的生产工具,耕地,耙田,打场,拉车,甚至把一条需要维修的农船拉上岸,都是借助牛的力量来完成。牛默默无语,牛任劳任怨,牛把一身的力气都交给了庄稼地,还常常莫名其妙地挨鞭子,牛不发牢骚,也不耍脾气。不同的劳动场景,会有不一样的牛歌号子,有欢乐,也有忧伤,有激昂,也有深沉,有铿锵,也有绵长,我们的父辈祖辈不会唱别的,只会唱牛歌号子,他们是唱给耕牛听的,也是唱给自己听的。那时候,耕牛在农村具有崇高的地位,农夫待耕牛犹如待自己的父母,暮色炊烟,诗意田园,岁月流转,乡愁绵绵,那些贯穿我童年岁月的牛歌号子呀——是发自肺腑的赞歌,也是穿越时空的挽歌。

大河奔流,时移世易,往事如风,乡音含情。滨海淮河边这种体形健硕的耕牛,学名叫海子水牛,头部匀称,额宽且突,双目清澈,耳大灵活,双角往后弯成环抱形,鬐甲后方成弓形隆起高出背部,背腰宽直,胸宽而深,肌肉丰满,四肢强健,筋腱发达,尻较缓斜,尾根较粗,蹄圆大而色黑。海子水牛生活在长江口以北、连云港以南沿海平原地区,最高峰时有100万头,随着时间的流逝,耕牛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牛的品种很多,复州牛,延边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雷琼黄牛,秦川牛,巫陵牛,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目前全国现有牛品种国家级保种场19个,其中有两个设在盐城境内,专司海子水牛繁衍保种之职。

过去了的,常常总是美好的。如今,渐行渐远的牛歌号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护与传承,人们怀念过去的时光,是难忘那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牛背牧童短笛悄然掩进历史画卷,乡音犹在耳畔回响。

大河乡音,是一口婉转的宫曲淮调。

乡音,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擦不掉的文化胎记。淮河两岸如芦蒿般生长的宫曲淮调,便是生活在这片平原上的人们魂牵梦绕的乡音。

凉风习习,虫鸣阵阵,三夏大忙刚开始,田野里庄稼熟了,空气里弥漫着麦子焦香撩人的气息。忽然,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美妙的吟唱,深深地吸引着到滨海检查工作的盐城地委副书记吴山。

这是1958年的夏夜,走村入户忙碌了一整天的吴山,刚刚洗过澡,此刻正摇着蒲扇纳凉,他循声而去,沿着八滩小街走去,在一个光亮处,看到一年轻女子用当地方言声情并茂地演唱,几位乐手操琴伴奏,怡然自得,围坐乘凉的老人,兴致来了,还跟着轻声附和。这是下乡检查工作难得一遇的娱乐场景,吴山打听,原来这是在滨海一带流行的宫曲。

吴山在滨海检查工作期间,对“五大宫曲”一并做了调查,回盐城后即向地委书记陈宗烈作了汇报,引起陈书记高度重视,要求滨海县对宫曲进行挖掘整理。在当年滨海县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中,樊克芳演唱的离调《小红娘》受到好评。1959年2月,盐城地区群众业余文艺会演,滨海代表队汇报演出的南调《虞姬探宫》获得成功,引起专业戏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在地委领导支持下,盐城鲁迅艺术学校创办宫曲专业班,传承这个珍贵的文化遗产,艺术家们继承发展了宫曲的曲牌,将其融入淮剧《赠塔》《三看御妹》的唱段,促进了淮剧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沉醉百年宫曲调,衣襟总带桂花香。精致典雅的吴越文化与淳朴厚重的齐鲁文化,在淮河流域这片神奇土地上交汇融合,孕育出鲜艳夺目的艺术奇葩——淮剧。

1998年10月25日,筱文艳坐了6个多钟头长途汽车从上海赶到盐城,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江苏省淮剧节活动,踏上这片肥沃的淮剧土壤,76岁的筱文艳面无倦色,精神矍铄,不顾舟车劳顿,当晚登台表演淮剧唱段,技惊四座,彩声满堂。出生苏北农村的筱文艳,家境贫寒,后流落上海,在民乐戏园打杂,忙里偷闲悄悄学艺,十二三岁跑龙套,从“开锣戏”到唱“连台本戏”,16岁成为主角,18岁走红上海滩。喜欢淮剧的人都知道有个“看筱文艳,听自由调”的说法。淮剧的唱腔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与梅兰芳、周信芳在上海天蟾戏园同台演出过的筱文艳,从京剧华美声腔旋律中获得灵感,尝试着把京剧旋律、民间小调糅进淮调,载歌载舞,创造出广受欢迎的“自由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感情充沛,荡气回肠,淮剧与时俱进,与生活同频,与时代共振,“自由调”被不断赋予新的精彩元素。

被誉为“苏北筱文艳”的裔小萍,便是当年滨海县淮剧团的名角,在苏沪两地有众多“粉丝”,《玉杯缘》中裔小萍演唱的“秋波望断南飞雁”,梁锦忠演唱的《东岳庙》,都是当地淮剧迷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唱段,也都是在“五大宫曲”基础上的提炼与创新,丰富了淮剧的唱腔。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个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艺术瑰宝,地方性法规《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于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国内第一部剧种保护类法规,其他剧种尚无先例。

2023年5月25日上午,一位从北京前来采风的著名作家,跟当地文化部门领导提出,想听一段淮剧《买油条》,他年轻时在部队当兵听盐阜籍战友演唱过,印象深刻,难以释怀。当天下午,在滨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二楼小剧场,这位作家如愿以偿大饱耳福,他了解到,曾经以苦情悲调为主的淮剧,如今已焕然新生,滨海县淮剧团近年来排演的《首乌花开》《映滩红》《娘愿》《危情七天》等大型淮剧,都是现代剧目,直面现实生活,歌唱时代风貌,不仅老年观众爱看,也深得年轻人喜欢,口碑载道,好评如潮。

隔篱听犬声阵阵,客来故里认乡音。是啊,还有比宫曲淮剧更能抚慰乡愁的乡音吗?

大河乡音,是一段清丽的果园晨曲。

舟楫往来,桨声灯影,河流是文明的摇篮,有水的地方就是故乡,淮河是滨海人的母亲河。

濒临黄海的盐阜大地地形地貌特殊,是一座山也没有的平原地区,平均海拔4米,陆地低处0.7米,最高处8米,这个最高处在滨海境内,是黄河夺淮入海后形成的黄河故道。

一直以为黄河故道已退化成旱堤,2023年初夏,我在滨海县现代农业园区实地走访才发现,被当地人称作“古黄河”的她,仍然是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流,与淮河如影随形地东流入海。

在淮河与古黄河的怀抱里,绿树掩映的套坎河静静地从西往东流去,宽阔浩荡的引江济黄河由南向北与套坎河深情交汇,这是位于夹堆村境内的越河湾,有座三面环水的小岛,树繁叶茂,郁郁葱葱,浓荫蔽日,恍若仙境,一年四季,这里栖息着白鹭、灰鹭、戴菊、杜鹃、翠雀等飞禽逾10万只,号称“万鸟天堂”,最近,摄影爱好者还在附近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筑巢孵卵的场景。当地人笑着提醒我们,进入“万鸟天堂”,不管天气怎么样,最好撑把伞,否则密林中漫天飞舞的鸟儿,其排泄物临空而降,指定会让你“中奖”。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顺着套坎河往前步行十分钟,便到了岭山村,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平原上的地名何以称岭山?莫非这里以前有过山峰?乡邻告诉我,岭山是一位烈士的名字,姓于,1943年,身为民兵中队长的于岭山,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对盘踞在龚集据点的日伪军发起猛攻,敌人利用碉堡负隅顽抗,于岭山带领数名民兵背着炸药包,在枪林弹雨中向敌碉堡发起冲锋,碉堡终于被炸飞,可于岭山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纪念革命烈士,县政府将西坝村改名为岭山村。盐城市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镇村有128个,其中滨海县就有20个。

烈士鲜血染红的旗帜,在“万亩果园”上空高高地飘扬。大套地区因沙质土壤地势高亢不适宜稻麦生长,1958年连片栽植各类果树5500亩,绵延十几公里,此后当地群众植树不辍,至1987年果树栽植面积扩到万亩。梨树的树龄一般在120年左右,岭山村60多年的大梨树正值壮年。从秋季卖果实到四季赏风景,岭山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如今这里已是3A级风景区,沿着花团锦簇的火箭路向前,景区门楼巍峨壮观,高高悬挂的“梨花语景区”匾额,乃当地走出去的书法名家管峻的手笔,饱蘸乡情,笔墨酣畅,行云流水,遒劲潇洒,仿佛每一个笔画都散发着梨花的芬芳。游客们在这个集观光、采摘、休闲、康养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里漫步,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品尝晶莹剔透的“大套蜜梨”,参观梨博物馆走进五彩斑斓的梨世界,印象梨花坞,萌宠乐园,梨养心苑,自然研学营地,烟墅梨花村,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移步换景,流连忘返。

一片大果园,影响几代人。村民们说,长梨树的地方,就没有麻将桌。梨长在树上,人并不轻松,疏花,整枝,打药,施肥,采摘,包装,运输,加工,销售,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梨花清香裹挟着书卷气息,十年种树,百年育人,父辈在梨园里劳作的身影,激励着“梨二代”“梨三代”刻苦学习,村里孩子先后考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有村民自豪地撰写《状元村赋》,赋曰,积玉积金不如栽桃育李,宽田宽地莫若重教崇文。

悠悠淮河水见证了盐阜平原翻天覆地的变化,滨海县围绕绿色生态环境、蓝色海洋风情、红色革命印记、墨色人文底蕴,挖掘打造一批既有地域特色又风格各异的景区景点。

淮河奔流入海,河边绵延不绝的绿廊串起幸福生活的图景,如今,滨海人把目光投向更辽阔的海洋,策应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沿海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盐城港滨海港区,月亮湾风景区,黄海新区,横空出世,一座崭新的港城,崛地而起。从蓝图到现实,气势恢宏的壮观景象已扑面而来。

大河乡音,从此激扬起全新的乐章。

作者:陆应铸,来源:盐阜大众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