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拄着拐杖、由保姆陪同的离休老干部,这个老人一进屋,我立马就认出来了:他不是去年来过的王爱民老人吗?我快步上前去搀扶着老人的胳膊,边问老人为何事来。
其实,我心里想问的是:老人家,莫非你今天又带来第三个心愿啊?
“王爱民老人的心愿”,这句话几乎成了我们这个部门的一个流行语。
去年,也是在这位保姆的搀扶下,92岁的王老来到我办公室,郑重其事说:他有一个心愿,想请我帮他完成。原来,近些日子王老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离他家所在的亮月社区远了,王老担心不能再象以前那样正常参加社区老干部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要求我们和有关部门协调,将他的组织关系转到医院党支部,以便能就近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小同志,我入党六十多年了,从来没有中断过支部学习和活动啊!”老人焦急的神情、真诚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安慰老人不要担心,答应帮他和他党组织关系所在的亮月社区老干部支部协调,让社区老干部支部专门为他安排送学上门。听了这话,王爱民老人象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
“小同志”,十年前,王老也是这么称呼我的,那时候我确实是单位的“小同志”,才到这个部门工作,就接访到王爱民老人前来表达他的第一个心愿。情况是这样的,王爱民老人曾担任我市某国企负责人,他离休后不久适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他原来工作过的国有企业转制,再后来经营不善倒闭,王老的组织关系就由企业破产清算小组临时托管,组织活动不太正常。有着多年党龄和坚强党性原则的王老隔三差五找到我们部门,反复要求重新找到组织,以便能按期缴纳党费、按时参加组织学习。“听不到党的声音,我心里不安啊!小同志,请你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吧!”记得当时我苦思冥想,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帮助王老完成他的心愿?还有,我不确定有哪个党支部愿意接纳一个高龄党员呢?突然,我想到了中组部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那个文件不是提倡老干部党建“四就近”吗?--------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虽然当时“四就近”只是处于上层提倡阶段,还没有真正在基层探索、试点,但我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什么不让王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我把我的想法向领导做了汇报,得到领导赞许。接着,我又向组织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不久,在组织部门的协调下,王老的组织关系很快转到他所居住小区的亮月社区党支部,成了社区党支部年龄最大的特殊党员。王老又能象从前一样正常参加支部学习和活动了,实现了心愿的王老开心极了。后来,随着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六有一提升”工程推进力度的加大,我市大部分社区都专门成立了社区老干部党支部,象王老这样的“老革命”可以算得上“六有一提升”的最早践行者。
自从去年帮助王老协调了亮月社区老干部支部专门为他安排送学上门后,我听说效果很不错。王老本人也经常打电话给我,夸奖社区老干部支部如何认真负责,两位联络员每个月固定到医院探望他两次,嘘寒问暖,关心他的健康,为他送上最新的学习资料,面对面为他讲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等,让他及时知晓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听到党的声音。党组织的关心关爱,让王老感动不已。
那么,王老今天来,难道又有新的心愿了吗?
王老坐定后,说出了他的第三个心愿。原来,最近亮月社区老干部支部响应市委老干部局“提升老干部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倡议,建立了支部党建微信群,支部书记在群里发放学习资料,支部学习可以在线上进行,方便快捷,特别适合年老多病、不便出行的老干部。支部考虑到王老年纪大,学会用微信有困难,还是照旧安排联络员为他送学上门。王老几次三番打电话给支部领导,要求支部教会他使用微信技术,他不能再麻烦社区为他安排专人送学上门,他要和别的老干部一样用微信学习。可是无论王老怎么带话给支部领导,送学上门的联络员依然认认真真来到病房为他讲读。对此,王老不干了,今天到我办公室来,王老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第三个心愿:“小同志,请你帮我和支部说说,我一定能学会用微信,入党七十年,我从来没掉过队啊!”。老人急迫的语气和神情一如当年,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市局办公室 马君 供稿)